法王新闻 | 2007年02月

『帝洛普尼寺』佛子行37頌•第1天下午

『Tilokpur Monastery』「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」 Day 1•Afternoon

课前自诵 Self Recite

時間:2007年2月22日 22 Feb., 2007 2:00-4:00pm
地點:北印度 帝洛普尼寺 Tilokpur Nunnery Monastery, India
中文翻譯:堪布丹傑
English translator: Ringo Tul Ku
Uploaded on 2022-01-06
Last udated on 2024-01-29

藏英中音频

今天早上,簡略的介紹了作者無著賢大師的歷史。接下來在進入正文的講說與聽聞前,也就是在學習任何法教的開始,最重要是具備正確的動機與行為。

這一部經典是在什麼因緣下寫成的呢?據說當年無著賢大師在講修佛典和口訣時,曾面臨到生活上的困乏。當時,他對親近的弟子們,講授了這部佛子行,據說在教授之後,生活也得到了改善。

這是一部言簡意賅,提綱挈領,易於行持的典籍。其內容與佛經、續典和具德的論典有直接關聯,因此據實可靠。同時經文闡述的多個學處,個個都非常重要,能使 行者的修持提昇進步。總之,由於此論內容深奧、廣博,將能裨益行者快速達至成果。因此一直以來,無數祖師大德們學習與實修此頌文,並且給予廣泛的教學。

此論分為初善之前言,中善之正文與後善之結語。講說時也依此順序而講解。前言分為題意、禮供與著作立誓三個部分

【題意】

佛子行三十七頌意為將初學菩薩需要次第修學的菩薩乘法和學處,總結於三十七個偈頌而闡述。

本論共有四十三個偈頌,那麼三十七個偈頌是哪幾個呢?首先「雖見諸法無來去」與「圓滿覺佛利樂源」兩偈分別是前言中的禮供與著作立誓;後文的四偈:「依據 經續諸論典」、「吾慧淺薄少慧故」、「然諸深廣佛子行」、「吾以此善願眾生」屬於結語,以上都不屬於正文,因此題意三十七頌是指正文當中的三十七個主頌。

【禮供】

ན་མོ་ལོ་ཀེ་ཤྭ་ར་ཡེ།
Namo Lokeśvaraye!
南無洛給秀惹亞

這是向自己(作者自己)的本尊頂禮。南無是頂禮,洛給是世間,秀惹亞是自在之意。意思是頂禮世間自在(觀音菩薩)。

གང་གིས་ཆོས་ཀུན་འགྲོ་འོང་མེད་གཟིགས་ཀྱང༌། །འགྲོ་བའི་དོན་ལ་གཅིག་ཏུ་བརྩོན་མཛད་པ། །
Although he sees that all phenomena are free of He strives only for the benefit of beings, coming and going,
雖見諸法無來去, 唯一勤行利眾生,
བླ་མ་མཆོག་དང་སྤྱན་རས་གཟིགས་མགོན་ལ། །རྟག་ཏུ་སྒོ་གསུམ་གུས་པས་ཕྱག་འཚལ་ལོ། །
To the protector Avalokiteshvara and the supreme I continually pay homage with my three gates.guru,
勝上師及觀自在, 恆以三門恭敬禮。

這是直接與正文內容有關連的禮供文。此偈明示出方便與智慧兩方面。

有關甚深空性、無我方面的義理,在中觀典籍當中,有著引經為證、以理為憑的闡述。由於空性智慧的深奧與重要性,單在中觀應成派中的一位論師,就有不同的註解和看法。

雖然各自看法不同,究竟來說,中觀應成派共同必須承認的見解是什麼呢?即是空性與緣起的雙運,即空性不妨礙緣起的展現,緣起亦不妨礙空性的本質。

因此,「雖見諸法無來去」這一句主要的意思是:對於一切輪涅、有漏無漏萬法的來去等八邊或有無等四邊的戲論觀察,盡皆息滅。

所謂無戲論,是指萬法在名稱上無有來、去等戲論,還是萬法實質上就沒有。這一點我們應該思考。如果認為萬法於名稱或於僅是存在上為空,這在緣起的理論或在 凡夫的認知上將無法成立。因此,若是遮止了存在,這也不適宜。另外,認為萬法有另外一個實有而為空,如此也有很多不同說法。總之,如此名言細微的論述,很 難以我們凡夫粗略的心識作判斷。

見解的形成(尋找真理),可透過正面成立與反面遮止兩種方式。此句「雖見諸法無來去」,即是反面遮止的方式,這也是大部分經典所採用的方式。而在口訣、實 修的典籍當中,採用直接赤裸裸地揭示事物本身定義而將心安住於其上,這是正面成立的方式。在此我們要有一個認識:初學者應該先從反面遮止的方式入手,如此 利多弊少。

我們不僅是在內心上去觀察外境事物的有無,而且更應該專注於事物本身去觀察,例如柱子、瓶子等。例如佛法闡述的微塵觀念,現代科學家們並非從內心景象的角 度去研究,而是直接去觀察事物本身,因而得到很多成果,這些成果有時會更使人信服。為什麼呢?因為透過觀察而發現的事物本身的相貌,有時比心中的臆測妄想 更清晰。反之,倘若我們不觀察外在事物的真實意義,只是在內心思維判斷,這時除非有上師深奧口訣的指引,要不然,到底得到的是真實的見解,還是一個符合自 心妄想的答案,就不一定了。

有的人在尋找真理時,會不停地找尋直到找到一個容易理解與闡述的答案為止,並認為找到了一個最究竟的真理。事實上,這可能只是找到了一個符合自己分別妄想 的答案而已,並不是出世間真實的見解。就像我平時常說的例子:一個喜歡黃金的人到了市集中,就會想盡辦法去購買黃金,一個不喜歡黃金卻喜歡花的人,他看都 不會看黃金一眼,直接就會走到花市買花。平時,我們都是如此被自己的妄念牽引而無法超脫。

同時,這個例子也揭示出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強烈的執著,一種認為唯我獨尊的「我」與「我的」的執著。因此,雖然自己並沒有刻意認為我或我的真實存在,但自然而然地就會執我為實。由於無始以來「執實」的習氣,導致符合我與我的的一切就是好的,反之就是不好的。

因此,我們主要要遮止、中斷的是什麼呢?即是於內心以為真實堅固的「我」與「我的」的執著。

反面遮止的方式,即是不斷地思維事物的真實性,思維事物為有或無?透過反覆地自問自答,我執的習氣會愈趨減弱,執著的幻象也將愈趨消散,最後會發現並沒有 一個獨立自主的實我存在;此時,事物的真實面貌即能顯現,我們不再落入任何一邊,自心將認持於自然之道。此時,給予出世間見解的指引(上師口訣)才會有 用,因為自然的心或稱為與真理相近的心,和出世間見解(究竟真理)是相符合的。如同母子相會,自心與見解(真理)合成一氣時,自心的感受將全然融於空性之中。

到了下午,大家好像都昏昏的,我自己也是。所以我在這兒講個故事。之前談到我執,平時我們會生氣,也是這個我執在作祟。讓我或我的難堪了,馬上就會生氣;讓我與我的舒服了,就會高興。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我執,或可稱為實執(執著一切為實有)、無明等。

為什麼會有我執呢?如果說無始以前就有了,我們是無法知曉的。稍微能知道的可能是今生發生的事情,但很大一部份也忘了。尤其可能痛苦的部分都忘了。例如我 小時候的很多事,我都記不起來了,能記得的大部分是好的、快樂的事情,痛苦的都忘了。因此,我想以自身為例來說明我執是如何形成的。

可能有的故事是我自己編的也說不定,(眾笑)因為記不起來只好編囉!(眾笑)

我認為,我執的強弱跟從小的教育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息息相關。在我大概四、五歲的記憶中,父母親心中就盼著我長大而給予盡力的呵護,其他並不會想太多。換個 角度來說,可能也給予了孩子傲慢的機會。只要一不如意就哭,父母親馬上要想辦法安慰,為了讓孩子高興,給予各種他喜歡的東西,除此之外,並沒有給予任何開 導與解釋。事實上,給予孩子關愛呵護是應該的,但我們卻忽略了教導。

從孩子的角度來說,這樣的呵護會讓他覺得自己像個小皇帝,可以隨心所欲。本來沒有的傲慢也慢慢滋生了。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玩具與呵護的同時給予一些開導與解說的話,可能有些幫助。

我小時候我住在牧區,秋天到了,牧民都會宰殺牲畜。每次到了那個時候,看到恐怖的景象,我都會悶悶不樂,倒不是生起了什麼真實的慈悲心,只是因為一種恐懼 與不忍,我會很不開心。也沒什麼辦法,只能躲在角落哭泣。看到那些動物不斷掙扎,尤其我們牧區宰殺時不是用刀砍,而是綁住嘴鼻讓動物悶死,我真的很想跑過 去把繩子解開,但我當時個兒小,又害怕被踩死。所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動物被殺,卻幫不上任何忙。

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當時,我記得大人們對我說:「如果不殺的話,我們就沒有食物。」這個解釋讓我突然體會到生命的無自主性,從現在對佛法的瞭解來說,即 是因果業力的事實。本來我已經很難過了,一聽到這個解釋,讓我哭的更傷心了。就像這樣一段經歷,我在那麼難過大哭的當下,由於大人們的解釋而讓我的體會與 感受更加深了,心性也得以成長。因此一直到現在,我都忘不了那段經歷。

因此我認為,父母在給予孩子照顧與關愛的同時,也要給予適當地的解釋,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。在我的成長經驗裡,這對我有莫大的幫助,相信對各位也應該有所助益。

另外,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說,我們一直致力於斷除我執,但是身為佛教徒的父母,卻從小給予孩子我執的教育,這是不對的。因此,舉個不太好的例子,就好像給 予孩子魚吃,還不如教孩子釣魚的方法,這會帶給孩子更深遠的利益。身為一個修行者,不僅要以身作則,也要開導帶領周圍的人。

以上是附帶提到的一些想法。接下來講回到空性。所謂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。如果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了,即是違背因果的道理,那會很可怕的。

我記得自己八九歲時,有一天讀經課,老師坐在我旁邊。當時我還沒學到慈悲或空性的深奧佛典,因此我並不是在思維空性,只是剛好經典談到死亡的終結,這讓我 思維不已。首先我從人類的死亡想起,一切都終結,世界也沒了,之後天界也沒了,一直想下去,沒過多久,我突然發覺什麼都沒了,連眼前看到的一切都變得模 糊。當時我非常恐懼,全身冒汗,坐立不安,只好跟老師報告說想休息一下,老師板著臉也答應了。我趕緊站起身走到外面的陽台透透氣,吹吹風,這才讓我安靜下 來。如果當時沒有走出去,我可能會瘋掉的。

我曾經跟一些老師、格西講到這段經歷,雖然他們認為這是接近空性一次很好的體驗。但無論如何,我覺得很可怕。因此,如果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,這是會讓人害怕的。平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已經很痛苦了,如果說一切萬物都消失沒有了,那將會導致無比的恐懼與痛苦。

因此,對於空性的空要有正確的理解,同樣,對於萬顯(萬法)的顯也要有正確的認識,隨隨便便妄下論斷是不行的。因此,回到偈文來說,凡夫所無法理解的「雖 見諸法無來去(空性),唯一勤行利眾生(顯現)」的顯空不二義理,只有「勝上師及觀自在」無二的聖者能夠瞭知。聖者具有最勝的智慧與悲心,因此我們應該 「恆以三門恭敬禮。」

由於時間關係,今天就講到這裡。中文的佛子行有唱頌的調子,但藏文沒有,因此我上課前作了一個曲調。之前在房間練習的還不錯,但來到這兒後,可能是在座有 一些好嗓門兒的人吧!讓我不敢唱了,連怎麼開始都忘了(眾笑)。我們改成明天再唱。很有可能我們用唱的比我用說的更有加持呢!(眾笑)

(第一天下午課程結束)

注:初稿和YouTube链接上传于2022年1月6日;2024年1月25日,完善了中文稿和上传了音频图片等。

Youtube 视频

上一篇:佛子行三十七頌•第一天上午